暑假期间和几个朋友带孩子出去郊游。大家搭好了帐篷,带了午餐和玩具,结果小朋友们却躲在帐篷里,一人一个手机,喊了几次都不出来。
孩子们之间完全没想像中兴高采烈地玩耍,反而多半的时间都在扎堆玩手机,几乎没什么交流。
女儿平常极少长期玩手机,于是跑过来问我:“为何其他人可以玩这么久手机,我却不可以?”
我一时语塞,竟不知怎么样回复她。大家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不玩手机,但在大环境下,当别的孩子都在玩手机时,大家的孩子要怎么样自处?
1
周末与妹妹一家吃饭。3岁的小外甥用手机看动画片,边看边揉双眼。
妹妹说,孩子由于常常玩手机,得了干眼症,这几天正在上眼药水,说着就把手机抢了回去。
结果小外甥“哇”地哭了起来,边蹬腿边喊“臭母亲、臭母亲”。
无奈,妹妹又把手机塞了回去,哭声戛然而止。
手机从什么时间起,已经成了“哄娃利器”了?
孩子不吃饭;
孩子打扰大家工作;
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;
.......
一个手机就能全部解决。
然而,“苹果手机之父”乔布斯,生前却不让我们的三个孩子玩iPad和手机。
他说:“大家限制孩子们在家用智能商品。”
作为研发者,他深知智能商品对孩子的伤害。
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:
他们让三组5岁的孩子在纸上画小人。
结果,天天几乎不看电视的孩子,画出的小人最完整、最美丽。
天天看电视超越3小时的孩子,画出的小人简单、呆板。
而看电视内容不被限制的孩子,画出的小人要么断手、断脚,要么身体不完整或只有局部,显然是孩子被电视中的某些不好的内容影响到了。
心理学家得出结论:让孩子过早、过多地接触电子商品,会大大损伤孩子大脑发育,影响认知力、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而且,这种伤害日后会非常难弥补。
2
目前,不少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镜,多是由于过早接触电子屏幕导致的。
由于动画片或者儿童游戏大多色彩艳丽,画面转换过快,极易让孩子的视觉神经系统疲劳。
来自电子屏幕的光影刺激是强烈的,适应了快步伐的孩子,非常难在相对平淡的、静态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凝聚注意力。
一位小学老师说,课堂上坐不住、爱走神儿、静不下心来看书的孩子,80%都有爱玩手机、看电视过多的习惯。
另外,玩手机还会增加孩子的肥胖率,削弱免疫力,影响身高增长和身体发育。
爱玩手机的孩子,正被手机一点点偷走健康和学习力。
3
心理学家说:
过度让孩子接触电子商品,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进步大有损害,孩子会出现焦虑、抑郁、暴躁、冷漠、自闭症、人格分裂,甚至暴力行为。
假如不加以限制,大家辛苦养育、寄予厚望的孩子,极易被手机狠狠吞噬。
一次家庭聚会,两个男生让我感触颇多。
一个男生从进门后,往那儿一坐就开始玩手机,根本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。
父亲几次催促他吃饭,他“嗯”了几声,根本不动;母亲于是把水果喂进嘴里,他机械地嚼着。一米八的大个子,像多大岁数孩子一样被照顾着。
在这个故事里,手机就像精神鸦片,将一个孩子原本饱满、蓬勃的精神状况全部吸走了。
而另一个男生则一直耐心地跟亲戚们聊着天,谦恭有礼貌,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,叫人感觉非常舒服。
听他的母亲说,她给孩子买了部手机,但孩子极少玩,有空闲都用来运动和看书了。再听到这个孩子成绩优秀,年年都被评为三好生和出色班干部,自然也就不稀奇了。
一部手机就能预测一个孩子将来是不是有出息吗?
可能未必。
但,孩子对待手机的态度,从某种意义上说,是会干扰他对待生活和将来的态度的。
4
在如此一个自动化年代,一点不让孩子玩手机仿佛也非常难做到。
可如何做,才是正确的呢?
先培养阅读习惯,再接触电子商品
不少国家的儿童机构都建议:
2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子商品。
3-6岁可以适合用手机,一天不要超半个小时。
6-十八岁每天接触电子商品的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。
当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被培养好后,再接触动态的电子屏才好。
对玩电子商品的时间做出约定
有时候,孩子玩手机都是临时起意且没限制的,这就致使容易上瘾。
大家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规则,譬如放学后可以玩半个小时手机,周6日可以看一部电影,较小的孩子天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等 。
当习惯培养后,孩子和爸爸妈妈都会变成一种自觉,就不会由于玩的次数和时长发生“拉锯”“谈判”等问题。
爸爸妈妈以身作则非常重要
朋友的一个孩子,曾对着玩手机的父亲说过一句话:
父亲,你真丑!瘫在沙发上!
一语惊醒梦中人。
原来大家玩手机的样子在孩子眼里这么丑。
想让孩子少玩手机,讲一百遍道理,不如一个榜样的力量来得有用。
爸爸妈妈的伴随让孩子见识更大的天地
龙应台说:“玩,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。”
最棒的爸爸妈妈,是最会携带孩子玩的爸爸妈妈。
带孩子散步、旅游、博览群书,孩子会在自然中察看虫居、鸟鸣、草露,感知山、海、云、雾之美,在书中拓展眼界和胸怀。
从小被自然灌溉,让人文浸润,被书香熏染的孩子,兴趣自在天外,心中自有大世界,又怎会沉溺于手机等电子商品中?
都说教育拼的是爸爸妈妈的财力和孩子的灵气,不如说拼的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凝聚力。
好的爸爸妈妈用心关爱孩子、倾听孩子、引导孩子,而不是扔给孩子一部手机。
一部小手机,总是藏着做爸爸妈妈的哲学,也藏着孩子的将来。
愿爸爸妈妈们共勉!